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体现时代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把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之中。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反映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反映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必然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能够承担社会责任、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公民。
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要求。要坚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当代中小学生要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并在这种价值观下践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反映人与自己内心和谐的要求。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必须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征,针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与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健全人格。
倡导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反映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要在青少年中加强网络文明教育,让网络空间充满善意和正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社会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基于中小学具体化的实践,不能是大而空的、口号式的,要落细落小落实,依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层层深入、在具体化实践中实现有机衔接。
课堂延伸实践。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通过课程知识传授、课外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文化氛围等,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走进经典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赏析、民俗体验、传统节日、艺术赏评等,强化实践效果。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理想教育、公益活动等,提升实践作用。
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旅行、走进博物馆、走进实践基地等活动,深化实践作用,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场所的教育作用。
自强自立实践活动。通过生存技能培养、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节俭品德养成、家政服务体验、科技活动探索、健全人格教育、畅想中国梦等,升华实践育人作用。
开展人格塑造活动。通过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班队会、团队协作训练、富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直面失败、乐观向上、勇敢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新要求·大实践”是近年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实践育人的创新举措,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通过这一举措,课程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机制、文化育人机制、管理育人机制、协作育人机制逐渐形成。